僧服的样式及穿着方式与世俗不同,同样,僧服的颜色也与世俗有别。
三国时期,平民崇尚白色,为了使僧俗有别,僧服自然用黑色,也就是所谓“缁色”。据说僧服用黑色是为了使僧人丢掉美丽的装饰,过一种清心寡欲的生活。
从东晋开始,人们称僧人为“缁衣”或“缁流”。唐代诗人韦应物《秋景诣琅琊精舍》诗中有“悟言缁衣子,萧洒中林行”之句。南朝刘宋时僧人慧琳热衷政治,时常出入朝廷,与宋文帝讨论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黑衣宰相”。
隋唐时代,佛教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武则天依照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规定,赐给法朗等九位僧人紫袈裟,唐肃宗亦授予道平紫袍。此后宋代也都以赐紫衣为僧尼的最高荣誉。
元代僧服多为黄色,这是由于当时皇帝的提倡,故元代文人欧阳玄有诗曰“苾蒭元是黑衣郎,当代深仁始赐黄”。
到了明代初年,朝廷开始统一僧服颜色。明代的僧人分为禅、讲、教三类,禅指禅宗,讲指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教指专门为人家念经的“经忏僧”或“应赴僧”。朝廷规定禅僧常眼为茶褐色,袈裟为玉色;讲僧常服为玉色,袈裟为浅红色;教僧常服为皂色,袈裟为浅红色。
展开全文
虽然明清两代僧人服装有一定的规定,但在具体穿着中仍不是那么严格,特别在不同的地区,仍有不同的风尚。即使在当今的寺院,僧人的常服大多是褐、黄、黑、灰四色。在北方有黄绿色,称为湘色。袈裟的颜色则大多为朱红色、红色、金黄色。
有趣的是,藏传佛教各教派由于僧服颜色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俗称。
如宁玛派穿戴红色僧服、僧帽,俗称“红教”;噶举派穿白色僧服,俗称“白教”;格鲁派戴黄色桃形僧帽,俗称“黄教”。今天藏传佛教的主流便是格鲁派,所以戴黄色僧帽的出家人所代表的“黄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藏传佛教的代名词。
购买文史类旧书可添加微信:1835704721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