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一年游玩能治愈吗?真实经历告诉你真相

抑郁症患者:一年游玩能治愈吗?真实经历告诉你真相

最近,各大平台上频繁出现关于抑郁症患者是否可以通过一年的旅行来治愈的讨论,标题往往吸引眼球,比如《抑郁症患者,痛痛快快去玩一年会好吗?》。作为一名成功走出重度抑郁症的“过来人”,我每次看到这样的标题都忍不住感到无奈——这其实是在以关心患者为名,实则利用猎奇的标题来赚取流量。更让人心痛的是,一些自称“医生”的自媒体账号也加入了这个流量的狂欢,他们用轻描淡写的方式暗示“游玩即治愈”,却对抑郁症复杂的病理机制避而不谈。

抑郁症的发病根源包括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以及大脑海马体的萎缩等生物学改变,同时也与长期的心理创伤和社会压力紧密相连。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超过3.8亿,我国的患者数量也超过9500万,其中不乏公众熟知的明星、企业家和行业精英。这些人虽然拥有优渥的物质条件,却依然深陷抑郁的泥潭,难道不说明“玩一年就能康复”是天方夜谭吗?

当看到这样的标题,许多对抑郁症了解不深的人,或者患者的家属,往往会被吸引。他们急需确切的答案和方法,因此会点击进去阅读,而这个简单的动作就为这些自媒体带来了流量。然而,这种流量的背后,却是对患者的误导和伤害。

这些自媒体账号,难道不明白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吗?他们用这种标题戏弄患者,简直是可恶至极。如果抑郁症真的可以通过一年吃喝玩乐就能康复,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如此多的抑郁症患者了。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发病时的绝望:凌晨四点还无法入睡,那种痛苦的感觉让我连哭泣的力气都没有,只能蜷缩在床角数着天花板的裂缝。刷牙时,颤抖的手指握不住杯子,牙膏沫顺着嘴角滴在睡衣上,却连抬手擦拭的力气都没有。窗外的梧桐树在晨光中舒展枝叶,而我的视网膜却仿佛蒙着毛玻璃,整个世界都被浑浊的灰色笼罩。在最黑暗的时刻,连解开睡衣纽扣、拧开水龙头这些简单的动作,都像攀爬悬崖般艰难,更别提像旁人那样“痛痛快快去玩”。

说实话,真正把我从抑郁症中拉出来的,靠的是一套“组合拳”。我进入医院的那一刻,真正的康复才开始。那时,精神科医生拿着我的脑电波检查报告,开了药方,就像给坏了的电路板重新接线一样,一点点把我混乱的神经递质调回正轨。我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诊,每周至少三到五次地去运动。最初,我连小区花坛都走不完半圈,但后来我居然能沿着河边跑上三公里,看着日落。

随着药物帮助我稳住情绪,运动也让我重新找回了“快乐因子”,我才敢尝试重新看书和写作。刚开始时,我看书五分钟只能读半页,写作也是涂涂改改。但每读进去一段、每写完一句话,我都感觉心里点亮了一盏小灯。就这样,通过这些“小胜利”,我逐渐找回了生活的主动权。坚持了九个月,那些曾经压得我喘不过气的黑暗,终于变成了我身后的影子。

如今,我已经康复快七年了,我的康复离不开系统的治疗,也离不开自己的自救和觉醒。抑郁症是病理性的,涉及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身体机能的下降,以及亚健康问题,它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心理问题或某个事件引起的。抑郁症是长期积累而成的心理和精神问题,严重的患者哪有精力去玩,连走出门口的力气都没有,又怎么能痛痛快快去玩呢?

实际上,如果一名抑郁症患者能够坚持系统治疗,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或者自我觉醒,能够放下压力和完美主义、高要求),追逐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阅读、看风景、旅游,享受安逸舒适的休养,那么他大概率会好,且真的会好!我就是这样坚持走过来的。通过九个月的系统治疗,加上运动和自我提升,我很顺利地走了出来。因为我的方法正确,心态稳定,所以康复逐渐向前推进,情况只会越来越好。

我排除了身上的压力,自我需要与自己和解,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些抛开科学、不谈治疗、不谈压力和自我疗愈的自媒体和个人,都是在耍流氓。即便给你玩两年也未必能好!因为在最痛苦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没有及早干预,痛苦只会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最后你将崩溃。

说得直白一点,抑郁症发作后,即便你给他一座金山,也未必能立马好起来。这种好,或许能维持一段时间,但最终内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思维模式和病症依旧停留在原地,内心的空虚感将持续存在。

文末,欢迎你分享你的看法:抑郁症患者,痛痛快快去玩一年会好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相关文章

《足球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365怎么查看投注记录

《足球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07-04 ⚠️ 2225
一汽所有车标一览表
亚洲365bet网站

一汽所有车标一览表

⌛ 08-26 ⚠️ 7566
捷的解释
亚洲365bet网站

捷的解释

⌛ 08-02 ⚠️ 4987